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寺庙中充满世俗气息的生动画面,通过两个反差强烈的细节展现了信仰与现实的有趣碰撞。
前句"施食池腥龙戏钵"写的是放生池:本该清净的放生池却飘着鱼腥味,连池中龙(可能是石刻装饰)都像在戏耍讨食的钵盂。这里用"腥"字打破人们对佛门净地的想象,龙本应庄严,却显得顽皮世俗。
后句"长明灯暗鼠偷油"更妙:佛前长明灯本该永远明亮,此刻却因灯油被老鼠偷喝而昏暗。神圣的佛灯与偷油的老鼠形成强烈对比,既写实又充满幽默感。
全诗像两个特写镜头,用"腥味"和"偷油"这种接地气的细节,巧妙揭示了寺庙中人性化的一面。没有说教,却让人会心一笑——原来庄严的宗教场所也逃不开世俗生活的烟火气。这种以小见大、庄谐并济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智慧所在。
史声
泰州如皋人。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始家贫,母先卒,侍父自养不给。及登第,有厚禄,迎父就养。父道卒,结庐墓左,日抱土培茔,成垄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