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庄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是已故的惠昭太子。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带我们感受这场祭祀的整个过程。
开头两句"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是说:太子生前就像带来吉祥的日月(重轮指日月),他重视教育(齿胄指太子教育)。这为后面的祭祀做了铺垫,说明为什么要隆重纪念这位太子。
中间部分描写祭祀场景:"冥然升紫府"是说太子的灵魂升入仙境;"铿尔荐清乐"描写了清脆悦耳的音乐;"奠斝致馨香"是倒酒献香的仪式;"在庭纷羽籥"描绘了人们手持羽毛和乐器舞蹈的热闹场面。这些句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祭祀现场的热闹景象,听到了美妙的音乐,闻到了祭品的香气。
最后两句"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是高潮部分:仪式完成后,神灵(指太子)似乎喝醉了祭酒,就像缑山上的仙鹤一样飘飘欲仙。这里用醉酒的比喻,既表现了祭祀的诚意,又暗示太子已成仙。
整首诗通过视觉(羽籥舞蹈)、听觉(清乐)、嗅觉(馨香)等多重感官描写,营造出一个神圣而美好的祭祀场景。诗人没有直接说太子多么伟大,而是通过这场隆重的祭祀仪式,间接表达了人们对太子的敬爱和怀念。
裴度
晋国文忠公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出身河东裴氏的东眷裴氏,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宪宗时累迁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支持宪宗削藩。裴度在文学上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反对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晚年留守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借吟诗、饮酒、弹琴、书法以自娱自乐,为洛阳文事活动的中心人物。有文集二卷,《全唐文》及《全唐诗》等录其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