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

招提郡西北,旧是虞翻苑。
祝发来南能,禅林契深眷。
兹维风与幡,心动随所转。
见道发高言,宗风垂一线。
我来趁媛凉,徙倚石栏遍。
池荷已萧索,倒影开镜面。
东为菩提坛,夭矫虬龙见。
遗植传齐梁,修条郁葱茜。
霜皮经雨缁,露叶迎风颤。
想当结子时,累累若珠串。
闲登卧佛楼,梯级绝攀援。
为感法门衰,津梁岂应倦。
岿然铁浮图,千像孰锻炼。
舍利知有无,恒人罕流眄。
藏经在一室,贝叶堆千卷。
缅怀唐相授,莫睹滩哥砚。
日永钟磬闲,深林坠花片。
暑气不侵人,临流撤纨扇。
尘事苦匆迫,佳游谢谈宴。
渐觉暝烟生,徘徊有余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光孝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历史感怀,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沧桑。

1. 历史与传说 诗的开头提到光孝寺曾是三国时期虞翻的宅院,后来成为佛教寺庙。这里引用了佛教典故——六祖惠能(南能)曾在此辩论“风动还是幡动”,提出“心动”的禅理,为寺庙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自然景观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寺庙的景色: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零,倒影如镜;古老的菩提树(相传是齐梁时期所植)枝干盘曲如龙,树叶在风中颤动;树上结的果实像一串串珠子,充满生命力。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寺庙的沧桑 诗中提到卧佛楼、铁塔、藏经阁等建筑,但作者感叹佛教的衰落——铁塔虽在,却少有人关注;藏经阁里的贝叶经书(古代佛经)堆积如山,但曾经珍贵的“滩哥砚”(可能指唐代文物)已无处可寻。这些细节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

4. 心境与感悟 作者在清凉的寺庙中漫步,听着钟声,看着花瓣飘落,暑热消散,感到尘世的烦恼远去。最后,暮色渐起,他仍依依不舍,表达了对清净之地的留恋,也暗含对世俗繁忙生活的厌倦。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历史、自然与个人感悟融为一体。作者不仅写景,更通过景物寄托对时光流逝、盛衰无常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比如“池荷已萧索”“露叶迎风颤”等句,画面感极强,让读者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之美,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淡的哀愁。整首诗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超脱尘世的悠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