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长白山范文正公书堂

长白何岧峣,下有读书室。
人云小范老,于焉竞晨夕。
萧萧翳荆榛,落落林泉石。
拳拳往瞻拜,共共如相及。
维宋庆历间,群䝨麟凤集。
孰先天下忧,一统经纶白。
中朝固有人,西夏谅难国。
力言出师凶,深虑手泽失。
炳几先见明,韩富有惭德。
柰何时相隘,欲碎和氏璧。
向非仁庙知,千载血应碧。
至今忠义气,高压万仞壁。
所以德业高,要知清苦积。
功臣自古多,动为富贵役。
视公平生心,霄壤邈相隔。
但能一善兼,亦足千年塞。
遗容揭日星,未觉关塞黑。
长歌泉行诗,风林撼秋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长白山下的范文正公(范仲淹)读书堂,表达了对这位宋代名臣高尚品德和卓越功业的敬仰。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写景:诗歌开头描绘长白山的巍峨和山下的读书堂,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萧萧翳荆榛"等句描写了环境的荒凉,暗示时光流逝,但范公的精神依然存在。

2. 追忆范公功绩:中间部分回忆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北宋仁宗时期)的杰出贡献。"先天下之忧而忧"点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中朝固有人"等句赞扬他在抵御西夏入侵时的深谋远虑。

3. 感叹遭遇:诗中提到范仲淹曾遭排挤("柰何时相隘"),但幸好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这里用"和氏璧"的典故比喻范公的才能被嫉妒,用"千载血应碧"强调他的忠诚。

4. 对比衬托:通过将范仲淹与一般功臣对比,突出他的清廉自守。"视公平生心,霄壤邈相隔"说明他的境界远超常人。

5. 结尾抒情:最后以"遗容揭日星"等句,将范公比作永不熄灭的星辰,他的忠义之气如同高山般巍峨。结尾的秋景描写更添悲壮之感。

全诗通过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心系天下、清正廉洁的贤臣形象。诗人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也暗含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最打动人的是诗中那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虽然范仲淹已逝,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