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御史致政西还

中外飞扬二十春,黑头先已厌红尘。才登殿上朝元辟,便入山中侍老亲。

张禹悠悠终误国,范滂谔谔竟危身。风流孰与陶元亮,自是羲皇以上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刘御史的官员,在官场打拼二十年后选择辞职回乡的故事。全诗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前四句说刘御史:年轻时意气风发("黑头"指年轻),在中央和地方都当过官("中外飞扬"),但刚当上重要职位("殿上朝元辟")就突然辞职,回山里照顾年迈父母。这里用"厌红尘"表达他对官场的厌倦。

五六句用历史人物作对比:张禹是汉代圆滑的官员,虽身居高位却对国家没贡献;范滂是正直敢言的官员,最终被害。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暗示:在官场里,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遭遇危险,都不如归隐。

最后两句把刘御史比作陶渊明(陶元亮),说他的潇洒自在堪比上古时代(羲皇以上)的隐士。这里"风流"不是指男女之情,而是指超脱世俗的气度。

全诗核心是赞美一种人生智慧:当官场成为困局时,主动退出反而能保全品格。诗人用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把辞职还乡这件事写得既洒脱又深刻,传递出"急流勇退"的处世哲学。

邹智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邹智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邹智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