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鸡

鸡呼鸡来前,犬嗾犬至止。
夫岂必可召,役以食乃尔。
今吾曷为悲,人而鸡犬为。
自计无自存,西山谢夷齐。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简单的日常场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前四句写了个有趣的现象:主人一叫鸡,鸡就过来;一使唤狗,狗就听话。这不是因为它们多乖,而是因为主人手里有食物。诗人用这个生活场景比喻现实——很多人像鸡狗一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听人使唤。

后四句突然转折,诗人开始感慨:我为什么难过呢?因为现在的人活得跟鸡狗没区别啊!连伯夷叔齐(古代著名隐士,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那样的骨气都没了,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低头。

全诗最妙的是用"喂鸡唤狗"这种谁都见过的场景,影射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诗人表面写动物,实际在说人:当人为了口饭吃不得不放弃尊严时,人和家禽又有什么区别?这种讽刺既尖锐又含蓄,让人读后既觉得好笑,又感到心酸。

诗里藏着两层对比:一是"鸡狗为食低头"与"人应有骨气"的对比,二是"现实低头的人"与"古代硬气的隐士"对比。短短八句话,就把社会现实、人性困境和历史参照全说透了,展现出古代诗歌"以小见大"的独特魅力。

林之奇

(1112—1176)宋福州侯官人,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校书郎。时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之说,之奇言此书为邪说。后由宗正丞提举闽舶,奉祠家居。吕祖谦曾从之学。卒谥文昭。有《尚书集解》、《拙斋集》、《观澜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