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次兰阳日渡河
黄沙莽莽吹急雨,霜林败叶迎风舞。
旷野阴霾疑有虎,道旁土舍三间宽。
鸡栖豚栅兼牛栏,打门乞火停征鞍。
枯萁饿啮驴言怒,隐约角声鸣鼓戍。
大河前横不能渡,明星堕地天沈沈。
寒鸡腷膊飞出林,仆夫整驾驰骎骎。
竹箭洪湍盈十丈,一苇迎风时俯仰。
马嘶人语河流广,曈昽曙色严关开。
车声入市殷如雷,朝餐且覆尘中杯。
旷野阴霾疑有虎,道旁土舍三间宽。
鸡栖豚栅兼牛栏,打门乞火停征鞍。
枯萁饿啮驴言怒,隐约角声鸣鼓戍。
大河前横不能渡,明星堕地天沈沈。
寒鸡腷膊飞出林,仆夫整驾驰骎骎。
竹箭洪湍盈十丈,一苇迎风时俯仰。
马嘶人语河流广,曈昽曙色严关开。
车声入市殷如雷,朝餐且覆尘中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荒凉艰险的旅途画面,充满动感和生存的张力。
开篇用"黄沙莽莽""急雨""败叶"等意象,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飞沙走石、树木凋零的恶劣环境。诗人用"疑有虎"的想象,既写实又夸张地表现了荒野的危险感。途中简陋的农家("土舍三间宽")里鸡猪牛混居,旅人敲门借火歇脚,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古代行旅的真实场景。
后半段通过"枯萁饿啮""驴言怒"等拟人化描写,连牲畜都显得焦躁不安。当遇到无法渡过的宽阔河流时,"明星堕地"的天色描写暗示了漫长等待。黎明时分鸡鸣启程,"竹箭洪湍"形容湍急的河水,"一苇迎风"则用芦苇的摇摆暗示渡河的惊险。最后以"车声如雷"的市集喧闹作结,形成与前面荒凉景象的强烈对比。
全诗最精彩的是对自然力量的动态刻画:风是"舞"着吹,雨是"急"着下,河水是"箭"般奔流,芦苇是"俯仰"摇摆。这些动词的精准运用,让整首诗像一组流动的电影镜头,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了人与自然抗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