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好友张太博(时任鄞江知县)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前四句:回忆与友情 开头作者想起当年和兄弟们一起打扫简陋的屋子(“扫弊庐”),准备科举考试的情景。后来大家都考中了(“策名初”),开启了人生新阶段。虽然时间流逝,许多琐事都记不清了,但彼此的友情从未改变,即使相隔千里,书信往来依然让两人感觉近在咫尺。
后四句:风景与牵挂 作者听说张太博所在的四明山(鄞江附近)风景很美,尤其是秋天(“九秋馀”)的江山格外动人。但自己却因为忙碌(“片帆未得闲飞去”),无法亲自去拜访,只能通过书信问候张太博的父母(“严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表达对老朋友的关心。
核心情感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的语言传递了两种温暖的情感: 1. 对青春奋斗的怀念——年轻时和兄弟们共度的苦日子,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2. 对老友的真诚牵挂——即使不能见面,也要让对方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
这种跨越时空的友谊,以及平凡生活中流露的真情,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