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子

忍别思何处,临平下第辰。
两湖容面热,独树守家贫。
场屋无文字,衣冠即鬼神。
可宁念衰老,岁晏在风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父亲送别儿子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不舍,又有无奈,还夹杂着对未来的担忧。

开头两句“忍别思何处,临平下第辰”直接点明主题:父亲强忍不舍送别儿子,儿子科举落第,即将离开家乡临平。这里的“下第”就是考试没考上的意思,可以想象父亲看着失意的儿子远行,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两湖容面热,独树守家贫”这两句很形象。父亲说自己老脸发热,可能是因为儿子落第觉得丢脸,也可能是因为生活艰难而焦虑。而“独树守家贫”就像一幅画:老家只剩一棵孤零零的树,守着破败的房子,说明家里真的很穷。

“场屋无文字,衣冠即鬼神”是吐槽科举制度。考场里写的文章根本没用,那些当官的人穿着官服像鬼一样——这是很重的批评了,说明父亲对科举制度彻底失望,觉得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

最后两句“可宁念衰老,岁晏在风尘”最让人心酸。父亲说:儿子啊,你安心走吧,别惦记我这个老头子了。我老了,就像一年快过完时的尘土,随风飘散就算了。这话听着像放手,其实藏着深深的牵挂。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它不像很多送别诗那样假装潇洒,而是诚实地写出了底层读书人的困境:考试失败、家境贫困、父子分离,连抱怨都带着无力感。最打动人的是父亲那份隐忍的爱——自己过得再难,还是先替儿子着想。这种接地气的情感,穿越几百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