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次鲜于公韵书感

东方使者乘朱毂,使事不理胡碌碌。
忆昔青山卧已坚,谁遣鸣驺出空谷。
封书曾达九重天,巨浸满盼无秋田。
假令诛求犹未巳,不如短壑还清烟。
灵岩老僧诉且揖,云游法子俱无迹。
自言生长八十年,今年饥馑原非前。
椒田千顷亦不熟,惟饮山中甘露泉。
闻之恻恻双泪下,古人惠政谁其亚。
悠然独上两高峰,但敞岩扉坐清夜。
兹游本欲暂怡神,须知逸乐在閒身。
峰头白鹤存高志,不肯来依岩畔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官员看到民间疾苦后的感慨和反思。

开头描写一位坐着豪华马车的官员(东方使者)整天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他回忆起自己曾经隐居青山的日子,不知是谁把他叫出来做官。这里用"鸣驺"(马车铃声)象征官场生活,与"空谷"(隐居生活)形成对比。

中间部分通过老和尚的诉说,展现了民间惨状:八十岁的老僧说今年饥荒特别严重,千亩花椒田颗粒无收,百姓只能喝山泉水充饥。听到这些,官员忍不住落泪,想起古代那些真正为民着想的清官。

最后写官员独自登上高峰,在岩石边静坐思考。他原本想借游玩放松心情,却发现真正的快乐在于保持心灵自由。结尾用"白鹤"象征高洁志向,暗示官员内心矛盾:既想保持清高,又放不下对百姓的牵挂。

全诗通过官员的视角,展现了官场与民间的巨大差距,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为官之道的思考。诗中用老和尚的遭遇、山中的景物来反映社会现实,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写实描写,又有对人生选择的哲理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