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自我反省与人生态度的诗,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
首先,“自惭疏拙百无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不满和自责。这里的“疏拙”意味着能力不足,而“百无能”则强调了这种无力感。诗人可能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不好,这让他感到自卑和沮丧。
接下来,“下板长行粥饭僧”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无奈描述。这里的“下板长行”可能指的是僧人的生活规律,即每天按时打坐、诵经等。而“粥饭僧”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即以粥为食,以饭为伴。这反映了诗人对僧侣生活的羡慕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物质生活上的匮乏。
然后,“岂谓因缘有侥倖”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这里的“侥倖”意味着侥幸,即不劳而获。诗人可能觉得自己的境遇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而是受到了某种不可抗力的影响。这种感慨让诗人更加珍惜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最后,“千斤担子若为胜”则是诗人对人生目标的反思。这里的“千斤担子”象征着沉重的责任和压力,而“若为胜”则表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诗人可能在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真正有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自嘲的方式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诗人对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和沮丧,同时羡慕僧侣的生活。他感叹命运的不可抗力,并思考人生目标的重要性。这首诗词的精髓在于通过自我反省和人生态度的探讨,引发读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感悟。
释祖珍
释祖珍,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尝诣鼓山谒鉴淳禅师,寻参佛心才禅师于东山。佛心移鼓峤,请作首座。佛心去,遂嗣位。住福州鼓山别峰寺,又千泉州法石寺。退隐于夹岭之白水岩而终。为南岳下十五世,上封才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