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出自《颂古一百二十一首》的其七十二,是宋代僧人创作的禅宗诗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风格和含义。
背景
这首诗提到的是望州乌石之地,这是一个地名,也是诗人所处的环境。僧堂是指寺庙里的僧人住处。诗句中的“业识茫茫不可当”是说人们因为过去的种种行为(即“业”),心中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和不安,这种感觉就像茫茫大海一样无法阻挡。
诗句解析
1. “望州乌石与僧堂”:这里的“望州乌石”是地名,提到这个地方是为了指明具体的场景。而“僧堂”则是比喻,指代修行的地方或者精神的归宿。
2. “业识茫茫不可当”:用“业识茫茫”来形容人们心中的烦恼和执着,用“不可当”来形容这种烦恼的力量之大,如同无法阻挡的洪流。
3. “提起衲僧拄杖子”:这里的“衲僧”指的是僧人,而“拄杖子”则是僧人常用的随身物品,象征行走、修行的工具。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僧人拿起他的拄杖时。
4. “五湖四海沸如汤”:这里用“五湖四海”来形容广阔的天地,用“沸如汤”形容生动、热烈的状态。整句的意思是,虽然僧人拿起拄杖,但在广阔的天地间,人们仍然生活在烦恼之中,就像沸水一样热烈。
意境与主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拿拄杖行走的画面,来表达即使僧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但世间人们的烦恼却依然如热汤般沸腾,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和对修行之难的感叹。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对修行、烦恼和自由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禅宗思想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超越。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