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鹿耳门(今台南安平)壮阔的海潮景象,充满动态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首句说鹿耳门地势险要如天然屏障,接着"寒潮拍拍来"让读者仿佛听到浪涛拍岸的声响。"激涛翻白马"用白马奔腾比喻浪花飞溅的凶猛,"匝岸走春雷"则形容潮声如雷环绕海岸——这两句通过比喻和夸张,把看不见的声音和看得见的浪花都写活了。
后四句转入哲理思考:诗人观察潮汐规律,发现月亮会影响夜潮("候月知宵涨"),后浪推前浪的景象让他联想到时光流逝("看波感后催")。最后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自己虽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但面对壮阔自然仍心生向往。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拍拍""白马""春雷"等生活化比喻让抽象景色变得可感;二是从写景自然过渡到人生感悟;三是结尾用典不显生硬,反而透露出普通人面对浩瀚自然时既敬畏又向往的真实心情。这种将自然威力与生命思考结合的写法,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大海的震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