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离开道观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清冷幽静的氛围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写景:露水像水一样洒在青苔上,洞口藤萝缠绕密不透风。残月低垂挂在屋后,晨钟的声音从远处山间传来。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寂静、朦胧的清晨氛围,让人感受到道观与世隔绝的清幽。
中间两句写道观生活:药圃里的灵芝还没长大,夜间做斋醮仪式的仙鹤还没飞回。这里用"芝"和"鹤"这两个道教常见意象,暗示道观生活的超脱尘世。
最后两句抒情:最让人忧愁的是独自踏上归途,发现人间处处都是世俗的尘埃。这里的"尘埃"既指实际尘土,也象征世俗烦恼。通过道观的清净与人间的纷扰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清晨道观的静谧景象,反衬出回归尘世的怅惘。那些露水、残月、晨钟等意象不仅描绘了真实景物,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人间步步是尘埃"的感叹,道出了每个追求心灵净土的人都会面临的现实困境。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