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长安》为题,却写的是游子漂泊的辛酸,道出了离乡背井的无奈与困顿。
开头两句就点出矛盾:明明知道家乡最好,可为什么总有人轻易离开家?这种自我质问带着深深的悔意。诗人用"谁孝"二字,既自责不孝,也暗指离家本为尽孝(比如外出谋生),结果却事与愿违。
中间四句像记流水账般列出窘境:带出来的衣服都典当光了,原本的计划全落空;写诗还债只能勉强应付,房租却月月拖欠。这些白描式的日常细节,比任何抒情都更有力地展现了贫士的狼狈。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客居的愁苦本就难熬,更不必说听到思乡的笳声。这里"不涉"用得巧妙,表面说"不必涉及",实际是"更别提"的意思,笳声把乡愁推到了极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唠家常般平实,但每个字都浸透着血泪。它告诉我们:古代读书人并非都是风花雪月,更多人是在为生存挣扎。这种真实的生活质感,正是其动人之处。
侯畐
侯畐(1204年—1258年),字道子,号霜崖,宋朝时期浙江省乐清市缑山(今属蒲岐镇)人。三贡于乡,两试转运司,皆第一,进礼部考试,未取,弃文习武。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以武举出仕,历任合浦县尉(今属广西)、柳城(今广西柳州)知县、卫步军司干办公事、侍卫马军行司计议官等职。宝祐五年(1257年),调任海州(今连云港)通判兼河南府计议官。次年十一月,叛将李松寿(降元后改名李璮)割据山东,引兵突击涟水、泗州一带,畐率部抗击,众寡不敌,英勇牺牲,终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