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老先生文集刊传上以揄扬其问学下则得佛
夫子删诗去,流年近二千。
何人悟芣莒,此老独遗筌。
活鲤收入袖,化龙骑上仟。
傍看休发问,无语堪相传。
假令托忠恕,投块答僧禅。
依前提出后,未谁知的然。
给还上手契,各认落江田。
何人悟芣莒,此老独遗筌。
活鲤收入袖,化龙骑上仟。
傍看休发问,无语堪相传。
假令托忠恕,投块答僧禅。
依前提出后,未谁知的然。
给还上手契,各认落江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智慧领悟的深刻道理。
前四句说孔子编订《诗经》距今已近两千年,但真正能读懂其中深意(比如《芣苢》这样的诗)的人很少,只有艾轩老先生真正继承了这份智慧遗产。这里用"遗筌"比喻老先生得到了真传,就像捕鱼人得到了最好的渔具。
中间四句用两个神奇的画面:把活鲤鱼藏进袖子、骑着飞龙升天,形容老先生的学问深不可测。旁人看不懂也不用问,因为真正的智慧难以言传,就像禅宗的"不立文字"。
后六句进一步说:就算用儒家"忠恕"的道理来请教,或者像僧人扔土块打机锋(禅宗问答方式),老先生都能应对自如。但最终学问的真谛,就像各自认领的田地或归还的契约,需要每个人自己去领悟和实践。
全诗通过神话般的想象和日常比喻,表达了三个层次:
1. 真正的学问需要传承,但能继承的人很少
2. 高深的智慧往往超出常人理解,无法简单传授
3. 每个人最终要靠自己领悟,就像农民要亲自耕种自己的田地
诗中"活鲤化龙""投块答禅"等画面既神奇又有趣,把抽象的哲学思考变成了看得见的生动场景,让读者在惊奇中体会学问之道的深意。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