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深秋思乡的复杂心情,同时暗含对朝廷人才选拔的感慨。
前两句用黄花带露的画面点明深秋时节,志士迎风而立,惋惜自己未实现的抱负。"接淅"指匆忙赶路,"县旒"是古代冠冕上的垂珠,这里比喻心事摇摆不定,生动展现了游子漂泊途中焦虑不安的状态。
中间四句通过强烈对比打动人心:童年时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合抱大树,暗示时光飞逝;诗人告诫自己年老回乡后别再轻易远行,透露出对家乡的深切眷恋。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听说家乡的举荐文书已送达朝廷,当朝选拔人才就像周代"宾贡"制度那样完善。这里既有对朝廷用人的期待,也暗含自己怀才不遇的淡淡苦涩。
全诗巧妙融合了三个层次:秋景的萧瑟、思乡的愁绪、对功名的感慨,用"黄花""童木"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最后看似称颂朝廷,实则流露出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心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