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景象,同时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物的怀念。
开头两句"竹屋绳桥自有村,牛山箫笛不堪闻"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乡村:竹子搭建的房屋,绳索连接的桥梁,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村落。而"牛山箫笛"的声音却让人不忍卒听,暗示这里或许发生过令人伤感的故事。
后两句"碑前更问何年月,为借容州旧使君"将视线转向一块石碑。诗人在碑前询问年代,透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容州旧使君"指的是曾经治理此地的官员,诗人想通过石碑了解这位官员的事迹,表达了对过去贤能官吏的敬仰和怀念。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将乡村景致与历史沧桑感巧妙结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由眼前景物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怀。诗中"竹屋""绳桥"等意象清新自然,而"箫笛不堪闻""碑前问年月"又为这幅田园画卷增添了几分淡淡的忧伤。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