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为岑参早期作品,作于开元末年诗人在长安时。
鉴赏
夫子不自炫,世人知者稀,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夫子:指崔全。自炫:自我夸耀以求仕进。阮氏酒:西晋阮籍避祸全身,远离司马氏政权,以嗜酒为由,求为步兵校尉,终日酩酊,遗落世情。此处指崔全不以干君、谄媚官宦为务,故而被放。老莱衣:指春秋时的隐者老莱子。老莱子行年五十,父母犹存,着五彩斑斓衣以娱双亲。后常以“老莱衣”表示孝养父母至老不衰,见《初学记》卷十七《孝悌篇》。此处暗合诗题“觐省”意。此四句写崔全因其洁身自好,不务谄媚,不矜夸以干人君,故而知音者少,名声不外达。虽微官暂寄,然遗落世情,终被再放归省。诗人表达对崔全人格的赞赏,也对其不被重用表示同情和惋惜。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渭北:指渭水流域,在陕西一带,渭水流经长安。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此处指崔全回归的洛阳。楚千旬:用《韩非子》卷四《和氏》典。将:持。此处用楚王自惑喻崔全不得君臣遇合。片玉将归:喻崔全为怀瑾握瑜之才而不得重用,被放回乡。此四句写长安春草新发季,东都洛阳也值繁花烂漫时。诗人想象崔全将去的洛阳,以春之盎然生意抚慰友人远行被放的孤寂苦闷。结句用典故暗喻友人的磊落胸襟、良玉之器不得重用,如璞玉之真价难以被人赏识。
首二句作者以慧眼独识英才为好友叹息。出笔即开门见山,诗人义愤填膺、仗义伸屈之情溢于言表。五、六句以写景点示季节,用语平淡中有新奇,自然中有新巧,已现岑参后期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瑶《河岳英灵集》)的诗歌艺术风格之端倪。诗中典故的运用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咀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崔全的人被免职后回家探亲,诗人写诗送别他的故事。整首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和对官场现实的感慨。
前四句说崔全为人低调不张扬("不自衍"),知道他真正才华的人很少。临走前他们一起喝了酒("阮氏酒"用晋代名士阮籍爱喝酒的典故),崔全穿着朴素的衣服("老莱衣"用老莱子穿粗布衣孝顺父母的典故)回乡尽孝。这里透露出崔全是个有真才实学却不慕虚荣的人。
中间两句写景特别生动:渭北(陕西)的春草刚冒芽,关东(函谷关以东)的花快要开了。用两地不同的春景暗示崔全的行程,同时春天万物新生的景象也暗含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
最后两句意味深长:楚王(这里比喻当权者)到现在还糊涂着呢,但像美玉一样的崔全就要离开了。用"片玉"形容崔全的才华,既赞美朋友,也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一个"犹自惑"把官场昏聩的状态写得入木三分。
全诗没有直接说舍不得,但通过喝酒践行、描写送别时沿途风景、为朋友抱不平等细节,把惜别之情和对现实的批评都自然融在其中。最妙的是最后两句,像是两个朋友在说悄悄话:那个糊涂领导到现在还不明白,但你这块宝玉可要回家啦——既有调侃,又有安慰,还带着对朋友才华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