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昨夜是谁唱出吴地的歌声,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隐逸之士,便提盘沽酒并以霜栗当饭助兴。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酒至半酣您又发出江涛海啸的歌声,使我的愁绪在酒杯中消失殆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夜是谁唱出吴地的歌声,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
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
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隐逸之士,便提盘沽酒并以霜栗当饭助兴。
酒至半酣您又发出江涛海啸的歌声,使我的愁绪在酒杯中消失殆尽。
注释
①《江南通志》:黄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五里,相传浮丘翁牧鸡于此,又名浮丘山。此诗所谓及下首“鸡鸣发黄山”,正是其处,在太平州当涂县,与徽州、宁国二郡界内之黄山,名同而地异矣。
②吴会,吴地也,详十二卷注。
③《说文》:“酤,买酒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山夜宿时听到友人吟唱吴地民歌的奇妙体验,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浪漫色彩。
前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歌声的震撼力:昨夜是谁在吟唱吴地民歌?那歌声仿佛让山风骤起,在空谷树林间回荡。水中的蛟龙被惊得不敢安卧,岩石下的猿猴也时不时发出应和的啼叫。这里通过"龙惊""猿啸"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歌声的穿透力。
中间四句转入诗人自身的感受:我住在黄山碧溪畔,沐浴着月光,听到这歌声后连松间抚琴都停了下来。天亮后果然遇到这位隐居的高人,我们买来美酒,用玉盘盛着霜打的栗子下酒。这里"沧洲逸"指隐士,"醍盘"是精美的玉盘,表现出诗人与知音相逢的喜悦。
最后两句最精彩:酒至半酣时友人又放声高歌,那江海般磅礴的歌声,让我所有的羁旅愁绪都在酒杯中消散了。这个"客愁顿向杯中失"的结尾特别巧妙,把无形的愁绪写得像能溶解在酒中一样,展现出艺术带来的精神解脱。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山水纪录片:先是用震撼的声效开场(风振空林),然后镜头转到月下溪边的诗人,再展现与友人饮酒高歌的温馨画面,最后定格在歌声驱散愁绪的动人瞬间。诗人通过声音的传递,把黄山夜景、隐士风范和自身感悟串联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