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

三四百年寺,今来国又清。
若非逢圣祚,从自有嘉名。
月殿五峰色,风松十里怕。
不缘君命束,便好脱尘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三四百年历史的古寺——国清寺,在太平盛世中焕发新生的景象。诗人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的交融,表达了对清净佛门的向往。

前四句交代背景:这座古寺历经数百年沧桑,如今恰逢国家清明的好时代。"圣祚"指盛世,暗示寺庙因国家安定而重获生机。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寺庙环境:月光洒在五座山峰上,松风在十里山林间呼啸。"怕"字可能是"拨"的误写,形容松风拂过的声音。这些描写营造出清幽脱俗的意境。

最后两句是诗眼:诗人感叹若不是受命在身(可能指官职束缚),真想就此脱下世俗的冠带("尘缨"),归隐佛门。这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全诗语言平实,通过古寺、山峰、松风等意象,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毕士安

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澶渊之战时支持寇准,力主真宗亲征。景德二年(1005年),毕士安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傅、中书令,谥号“文简”。有文集三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