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清明》为题,却并非描写传统扫墓场景,而是通过游子的视角,道出了漂泊在外的复杂心境。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展现矛盾心理:离开故国时,连门闩(扊扅)的声响都让人伤感;可当真还乡时,欢庆的乐声(笳鼓)反而让自己愧对先贤。这种"进退两难"的纠结,生动表现了游子既思念家乡又近乡情怯的状态。
后两句用数字强化情感冲击:"十年"与"一寸"形成巨大反差——十年间盘算着千棵树木(可能指事业积累),可心底那一丝离愁却有万斛之重。就像现代人常说的"漂泊十年,最重不过思乡",用树木具象化事业,用"斛"(古代计量单位)量化乡愁,让抽象情感变得可感可触。
全诗精髓在于捕捉了当代人共同的生存困境:在外打拼的成就,始终抵不过对根的眷恋。这种"在他乡想回家,回家又觉辜负理想"的矛盾,至今仍能引发强烈共鸣。
黄彦平
宋洪州分宁人,字季岑,号次山。黄庭坚族子。徽宗宣和间进士。钦宗靖康初,坐与李纲善贬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旋主管亳州明道宫。南渡后数上札子论事,多所建白,其论赏罚一疏,持论尤为平允。有《三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