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扬州傅学正

全淮控制列城遥,尚想青春虎豹骄。
一日江山走珠玉,万家灯火沸笙箫。
喜逢才俊登文署,好颂升平答圣朝。
芍药琼花儿女事,可缘风月逗华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繁华热闹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盛世才俊的赞赏和对国家太平的祝愿。

开头两句写扬州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着整个淮河流域,城池连绵不绝。诗人回忆起扬州曾经的辉煌,像青春少年般充满活力,像虎豹一样威风凛凛。

中间四句转入现实描写:扬州的山水美景如同流动的珠玉般璀璨夺目,夜晚万家灯火通明,笙箫歌舞热闹非凡。诗人欣喜地看到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文职机构,歌颂着太平盛世来报答朝廷。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赏芍药、观琼花这些风雅之事是儿女情长,但诗人还是忍不住因为眼前的美景而停下华丽的马车(华镳)驻足欣赏。这里用"风月"暗指扬州的美景和繁华。

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对比(虎豹/珠玉、灯火/笙箫),展现了扬州城的军事地位与繁华景象,既赞美了盛世气象,又流露出对风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双重情怀。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