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进入天台山时的惊险旅程和内心感悟,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传递了冒险与求索的精神。
前两句用两个夸张的比喻形容山路险峻:爬升时像猴子荡秋千一样惊险,走险路比老鼠爬梯子还要艰难。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读者立刻能想象到山路的陡峭难行,画面感很强。
后两句笔锋一转,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主题:为什么我要冒险来这种地方?原来是为了去石桥西边参拜观音菩萨。这里的"大士"指观音,"石桥"是天台山著名景点石梁飞瀑,相传是观音道场。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冒险的意义——不是为了刺激,而是为了心中的信仰追求。
全诗妙在把惊险的旅途和虔诚的信仰用日常语言结合,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人生中有些艰难是值得的,只要目标足够崇高。就像今天我们为重要目标克服困难一样,诗人用"猴子荡秋千""老鼠爬梯"这种幽默的比喻,让这个深刻道理变得亲切易懂。
郑伯英
郑伯英(一一三○~一一一九二),字景元,号归愚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兄伯熊齐名,人称大郑公、小郑公。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秀州判官,自度不能俯仰於时,遂以亲辞,终身不复仕。光宗绍熙三年卒,年六十三。有《归愚翁集》,已佚。事见《水心集》卷一二《归愚翁文集序》、卷二一《郑景元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