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公山

大道贵知止,昔贤称二疏。
今来我季方,退身兹有馀。
潇洒去桎梏,放荡狎樵渔。
疏泉离远窦,凿石构层庐。
溪禽拂窗牖,山花满庭除。
寒藤系舴艋,碧潭澄素舒。
睹兹尘𡏖外,始见仁智居。
痛哉方散适,溘然归丘墟。
恨不同老彭,其乐永只且。
自古千禄辈,知进不知退。
立事名虽扬,全身理何昧。
茂先赋鹪鹩,体物知显晦。
一旦祸自速,临刑无以对。
李斯恋富贵,下包周身智。
及忆东门犬,已弃咸阳市。
平子著归田,渊明舍彭泽。
后来区区人,谁复挂书册。
我喜从今云,吾宗有逋客。
山号查公山,嵽嵲云汉间。
山下查公冢,溪声长潺潺。
高台好怅望,绝磴堪跻攀。
他年谢簪绂,永此继闲闲(宋罗愿《新安文献志》卷五一上)。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查公的人选择隐居山林的故事,表达了"懂得适时放手才是智慧"的人生哲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隐居生活(开头到"始见仁智居")
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查公的山居生活:他像古代贤人疏广、疏受一样主动辞官,在山里凿石建屋、钓鱼采樵。溪水从远处引来,鸟儿从窗前飞过,山花开满院子,小船系在藤蔓上,潭水清澈见底。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一个与尘世隔绝的桃源世界。

2. 人生感悟("痛哉方散适"到"谁复挂书册")
通过对比手法揭示深刻道理:先惋惜查公去世太早,接着用张华(茂先)写《鹪鹩赋》却难逃死刑、李斯贪恋权位最终被腰斩的反面例子,说明贪图富贵不知进退的危险。再举张衡(平子)写《归田赋》、陶渊明辞官的正面典型,赞美主动归隐的智慧。

3. 纪念与向往(最后部分)
诗人来到查公山凭吊,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和长流不息的溪水,产生了强烈共鸣。最后两句表明自己将来也要效仿查公,抛弃官场束缚("谢簪绂"指辞去官职),永远享受这份闲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系船藤蔓""潭水映花"等生动意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山居之美
- 通过正反历史案例的自然穿插,把"急流勇退"的道理讲得令人信服
- 结尾将他人故事转化为自身向往,使主题得到升华,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诗中"查公山"既是实景,也象征着一种超脱名利的生活境界,对现代人处理事业与生活平衡仍有启发意义。

查元方

查元方, 宋代大臣。歙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南唐工部尚书查文徽子。南唐后主时任水部员外郎。吉王李从谦辟其为掌书记,曾随李从谦使宋。使还,通判建州。宋开宝八年南唐亡后,归宋,擢殿中侍御史、知泉州。卒于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