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登临五台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人生感悟。
前两句"老我登临鬓已苍,孤吟倚杖翠微旁"直接点明场景: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独自在青翠的山间吟诗。这里既有岁月流逝的感慨,又有超然物外的孤高。
中间四句写景抒情:"重重云树"展现山势连绵,"漠漠风烟"勾勒出北方的苍茫。诗人联想到五台山著名的"狮子灵迹"传说,以及年年飘香的蟠桃,将现实景物与佛教典故自然融合。
最后两句"曼殊境界吾能到,宝树长悬不夜光"是全诗精华。诗人说自己能达到文殊菩萨(曼殊)的境界,看到永远发光的宝树,表达了通过登山悟道获得的精神升华。这里的"不夜光"既是佛国光明的象征,也暗指彻悟后内心永远光明的状态。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登山这件小事,展现了从感叹年老到获得精神超越的过程。老人拄杖登山的形象,与最终达到的佛国境界形成巧妙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只要心怀虔诚,平凡人也能在山水之间获得心灵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