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纪丞相挽诗

已矣经邦业,茫然造物心。
人生固有定,天意颇难谌。
此日嗟亡鉴,当年用作霖。
吾皇方愿治,十事想遗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南宋丞相李纲(字伯纪)的挽诗,表达了对这位治国能臣逝世的痛惜,以及对天意无常的感慨。

开头两句"已矣经邦业,茫然造物心"直抒胸臆:李丞相治理国家的功业已成过往,而造物主(老天爷)的心思实在让人捉摸不透。这里用"茫然"二字,既写天意难测,也暗含诗人对李纲早逝的不解与不甘。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人生固然有定数("人生固有定"),但老天爷的安排却常常出人意料("天意颇难谌")。今天我们在痛失这面治国的明镜("亡鉴"),而当年他就像及时雨("作霖")一样拯救国家。这里用"鉴"(镜子)比喻李纲的治国智慧,用"霖"(甘霖)形容他的济世才能,既形象又饱含敬意。

最后两句转向现实:当今皇上正渴望治国良才("方愿治"),李丞相生前提出的十大治国建议("十事遗箴")更显得珍贵。一个"想"字,既写皇帝对良相的追念,也暗含诗人对当政者采纳忠言的期待。

全诗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朋友间掏心窝子的谈话。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当年及时雨vs今日亡国镜)、天人对照(人生有定vs天意难测),把对贤相的怀念、对天命的困惑、对朝政的关切都熔于一炉。特别是最后提到"十事遗箴",既避免使挽诗流于空泛哀伤,又凸显李纲作为政治家的实干精神,这种写法在悼亡诗中别具一格。

贺允中

贺允中(一○九○~一一六八),字子忱,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授颍昌府学教授。累官著作郎,假太常少卿使金贺正旦归,迁司门员外郎。靖康改元,致仕归,寓居临海(《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起为江西安抚制置司参议官,历福建路转运副使,以忤秦桧,主管崇道观。桧死,累官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孝宗乾道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贺公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