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豁如轩"的书斋,展现了主人深厚的学识与宽广的胸怀。
前两句说主人像挖井堆山一样勤奋积累学问,新建的书轩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这里用"掘井为山"比喻做学问需要日积月累,就像挖井要一铲一铲挖,堆山要一筐一筐垒。
中间四句是重点:书轩虽小却装着天地元气,主人的心境与宇宙本源相通。在这里,广阔天地都能浓缩在尺寸之间,万卷诗书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诗人用"鸿濛"(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太极"(万物本源)这些大概念,来衬托主人思想的深邃。
最后两句把主人比作东晋名相谢安(曾隐居东山),说他的气度胸怀中,就蕴含着济世安民的抱负。这里用"东山"典故,既赞美主人的学识修养,又暗指他具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全诗通过描写书斋,实际上是在赞美人。诗人用空间的小(书轩)来反衬思想的大(包罗万象),用建筑的实来衬托胸怀的虚,构思很巧妙。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将天地万物、古今学问都容纳于心的气魄,以及心系天下的情怀。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