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叔旸
冥鸿倦云飞,敛翼退遵渚。
秋虫感时至,自野来在宇。
老我久合归,溪山况延伫。
俯此沙水清,面被烟尘聚。
龙断既冲冲,澜倒亦吁吁。
岂无砥中立,而不改风雨。
忽忻远寄声,秀句盈章吐。
灿烂炯寒芒,晴空见冰柱。
颇闻词场笔,漫焉叶如土。
黄粱枕上过,得之亦不处。
独行固不移,犹在审去取。
秋虫感时至,自野来在宇。
老我久合归,溪山况延伫。
俯此沙水清,面被烟尘聚。
龙断既冲冲,澜倒亦吁吁。
岂无砥中立,而不改风雨。
忽忻远寄声,秀句盈章吐。
灿烂炯寒芒,晴空见冰柱。
颇闻词场笔,漫焉叶如土。
黄粱枕上过,得之亦不处。
独行固不移,犹在审去取。
现代解析
这首《答黄叔旸》是诗人对友人黄叔旸的回应,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态度。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以自然景物起兴 诗的开头用“冥鸿”(高飞的鸿雁)和“秋虫”来比喻自己。鸿雁飞累了,收起翅膀停在沙洲上;秋虫感受到季节变化,从野外来到屋檐下。这里暗示诗人自己像鸿雁和秋虫一样,经历了世事浮沉后,选择回归平静的生活。
2. 表达归隐之心 “老我久合归,溪山况延伫”直接点明诗人年纪已大,早就该归隐山水之间。他感叹自己面对浑浊的世道(“烟尘聚”),像沙水一样清澈的心境也被污染。这里用“龙断”(指争名夺利的地方)和“澜倒”(比喻世道混乱)来讽刺现实的浮躁与腐败。
3. 坚守本心的态度 诗人说,世上难道没有像砥柱山一样屹立不倒、不随风雨改变的人吗?这是反问,其实是说自己就是那个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的人。他赞赏黄叔旸寄来的诗作(“秀句盈章吐”),形容其如“晴空见冰柱”,既明亮又高洁,与众不同。
4. 看透名利,超然物外 诗人提到“词场笔”(文坛的虚名)像落叶一样不值一提,而“黄粱梦”的典故(出自《枕中记》,比喻富贵如梦)更是说明他看透了名利的虚幻。即便得到这些,也不会放在心上。最后他强调,自己独行其是,不会随波逐流,但也会审慎选择人生的方向。
全诗精髓: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和人生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他赞美友人的高洁,同时表明自己坚守本心、超然物外的态度。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传递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淡泊。
游九功
建宁建阳人,字勉之,一字禹成,号受斋先生。游九言弟。以荫补官。累除兵部郎官,出知泉州。理宗端平初,召为司农少卿,论沿边夫役之弊。兼枢密副都承旨,知庆元府,以循吏称。入权刑部侍郎,奉祠。清慎廉恪,与九言自为师友。卒年八十一。谥文清,或作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