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叫"华林书院"的地方,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书院的文化氛围和师生生活。
开头两句说官员坐着马车来到南粤(广东一带),为这座标榜仁义的书院题写匾额。这里用"三宝"可能指儒家的"仁义礼"三种美德,说明书院以儒家思想为根基。
中间四句用具体事物展现书院特色:师生们带着药石(药材)和诗句交流学问,书架上保留着蔡邕(东汉著名学者)的典籍。衣服随意搭在架子上没人管,来访的客人吃饭时没有鱼肉(说明生活简朴)。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书院自由朴实的学风。
最后两句说听说这里的学生都很优秀,大家都像当年人们仰慕司马相如(汉代大文豪)一样仰慕这里的老师。这里用历史名人作比,既赞美了书院师生的才学,也暗示书院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
全诗通过官员来访、师生生活、社会评价三个角度,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治学严谨却又自由开放的书院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淡泊名利、专注学问的精神,就像诗中那个"衣无主""食无鱼"的细节,看似写物质匮乏,实则突出精神富足。
李虚己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称。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擢右谏议大夫。历权御史中丞、给事中,知河中府、洪州。迁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为诗,与曾致尧、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