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二首 其二

泥潦今如此,出门知路难。
蓬蒿春自长,桃李梦曾看。
未觉龙公倦,谁怜燕子寒?
青灯耿萧瑟,千载入忧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天里的忧愁世界,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前两句写雨天泥泞的道路,直接点明出门的艰难。这里不仅是说实际行走困难,更暗喻人生道路的坎坷。接着用蓬蒿和桃李的对比:野草在春天自然生长,而美丽的桃花李花只能在梦中见到,暗示现实中美好事物的稀缺。

中间两句用"龙公"指代雨神,说雨下个不停;又借寒雨中瑟瑟发抖的燕子,表达无人关怀的凄凉。最后两句最动人:一盏孤灯在风雨夜闪烁,照亮了诗人千年的忧愁。这个画面把个人瞬间的愁绪,突然拉长到千年历史中,让读者感受到这不仅是个人烦恼,更是人类永恒的忧伤。

全诗妙在把日常雨景写得充满象征意义,从泥泞小路到孤灯寒夜,每个意象都在诉说生活的艰辛与人世的苍凉。诗人没有直接喊"我好愁",而是让我们通过他描绘的画面,自己感受到那份挥之不去的忧郁。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