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枕峰寺怀舅氏有作
野竹有慈性,丛生不相离。
永怀寒泉感,昨与渭阳期。
寺阁共秋晚,山云独移时。
尚想谈论閒,丹颧映雪髭。
气豪机事少,所嗜平生诗。
起居今何如,会合渺难知。
霜清雁荡骨,春蔼天台姿。
混融入老笔,远寄江湖思(宋林表民《天台续集别编》卷六)。
永怀寒泉感,昨与渭阳期。
寺阁共秋晚,山云独移时。
尚想谈论閒,丹颧映雪髭。
气豪机事少,所嗜平生诗。
起居今何如,会合渺难知。
霜清雁荡骨,春蔼天台姿。
混融入老笔,远寄江湖思(宋林表民《天台续集别编》卷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表民怀念舅舅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对亲情的眷恋和对往事的追忆。
1. 开篇以竹喻情 "野竹有慈性,丛生不相离"用野竹丛生不分离的特性,比喻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和亲情,这里更强调其"慈性",暗示舅舅的慈爱。
2. 怀念与遗憾交织 "永怀寒泉感"用寒泉的清凉永恒比喻思念之长,"昨与渭阳期"借用典故(渭阳代表舅甥情)表达相聚的短暂。后文"会合渺难知"直接道出再难相见的惆怅。
3. 记忆中的鲜活形象 诗人用"丹颧映雪髭"(红润脸颊映着白胡须)、"气豪机事少"(豪爽不谙世故)等细节,勾勒出舅舅豪迈洒脱的形象,特别提到他"嗜诗"的文人雅趣,使人物跃然纸上。
4. 借景抒怀 "寺阁共秋晚"回忆共同赏秋的往事,"山云独移时"转而写如今独自看云卷云舒,通过景物对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结尾的"霜清雁荡骨,春蔼天台姿"用家乡山水(雁荡山、天台山)的四季风骨,隐喻舅舅的精神品格。
5. 情感升华 最后"混融入老笔,远寄江湖思"表明诗人将思念融入笔墨,把这份跨越时空的亲情寄托在诗文中。江湖意象暗含漂泊之意,更显亲情之珍贵。
全诗亮点: - 善用比喻(竹、寒泉)和典故(渭阳),含蓄深沉 - 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寥寥数笔使形象生动 - 今昔场景对照,强化思念之情 - 结尾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意境开阔
诗人通过日常细节和自然意象,把对舅舅的怀念写得既朴实又动人,展现了宋代文人重情重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