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皇宫里的喜庆景象,用简单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春天到来的喜悦。
前两句"丽日凝丹阙,光风拂紫闱"像两个电影镜头:先是一个大远景,灿烂的阳光洒在朱红的宫门上;再切到近景,和煦的春风轻拂着紫色的宫门。这两个画面用"丹阙"和"紫闱"点明地点在皇宫,同时用"丽日"和"光风"营造出温暖明亮的春日氛围。
后两句"欲知春色早,先上赭黄衣"特别有意思。诗人说要想知道春天来得早不早,先看皇帝穿的赭黄色龙袍——这里暗指皇帝已经换上了春天的礼服。这种写法很巧妙,不直接说春天来了,而是通过观察皇帝的衣着变化来暗示季节更替,既体现了对皇帝的尊重,又让整首诗显得含蓄优雅。
全诗短短20个字,就像一幅精致的宫廷立春图:阳光、春风、朱门、紫殿、黄袍,几个鲜明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既展现了皇家气派,又透出浓浓的春意。最难得的是,诗人把严肃的宫廷题材写得如此轻松活泼,让人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愉悦心情。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