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二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佛教修心的智慧,用"照镜子"的比喻来探讨如何看透人生真相。核心思想可以分成三层来理解:
第一层讲"镜子原理"——真正的智慧就像一面不染灰尘的镜子(真照),它本身没有固定形态(无照),却能清晰映照万物。诗人说修行不是要追求某种特殊境界,而是保持像镜子那样自然澄澈的状态,既明白事理(明照)又不执着于知识(无明)。
第二层讲"断舍离"的修行方法。要停止刻意追求(永断诸行),连"停止追求"这个念头也要放下(勤行于不行)。心念就像云来云去,不必纠结也不必控制(无心行不生),认识到心的本质就是空性(无生法),就能在纷扰中保持自在。
第三层讲生活态度。诗人提醒:与其争论道理(世间言论),不如专注修心。刻意追求平静反而会被欲望蒙蔽(贪痴所盲),真正的平和是像大地承载万物那样自然(性正心平)。最后用"五阴山"比喻世俗烦恼,说觉悟者即便经历生死也能保持悠闲心态。
全诗用"行路难"点明修行不易,但指出捷径就在平凡心里——像镜子那样如实映照,不添加自己的妄想,就是最好的修行。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的启发是:面对烦恼时,不必急着解决或逃避,先学会像镜子一样客观观察,自然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