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顿起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佳人亦何念,悽断《阳关曲》。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佳人亦何念,悽断《阳关曲》。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好友顿起时所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不舍。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离别的不舍(开头到"共接一寸烛")
诗人说朋友难得相聚,欢乐时光总是不够。临别时拉着对方的衣袖,还想一起赏菊。朋友唱起悲伤的《阳关曲》,两人酒喝完了也不愿分开,就着将尽的烛光再多待一会儿。这里用"挽衫袖""折残菊""接烛"这些生活细节,把依依惜别写得特别真实动人。
2. 对友人前程的祝福("留君终无穷"到"夜看扶桑浴")
虽然想留你但知道留不住,你要去的泰山(岱宗)已经近在眼前,可以追随前人足迹。四十里外的天门山,能看到太阳从扶桑升起的美景。这里用壮丽的山景暗示朋友将有大好前程,是温暖的鼓励。
3. 分隔两地的感慨(最后六句)
回头望自己所在的彭城(徐州),感觉像一粒小米漂浮在海上。想象朋友在泰山脚下,而自己困在尘土飞扬的俗世。最后说只有黄楼的诗篇(苏轼自己的作品),才能与《诗经》里高尚的《淇澳》媲美。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透露出诗人的自信。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份真挚友情:从舍不得放手的细节,到为朋友高兴的祝福,再到分隔两地的淡淡惆怅,最后回归到诗文传世的精神寄托。苏轼把一次普通送别写得层次丰富,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开阔意境,展现了他既深情又豁达的个性。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