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倪母仲孺人七十
至圣有懿训,慈孝家之祥。
物则有麟凤,器则有琳琅。
孰若慈与孝,太和斯洋洋。
吾友抱奇质,生长当湖旁。
家门多蔼吉,蓄极生辉光。
手持尺素来,示我兰芷芳。
曰予有慈母,恩重如穹苍。
襁褓失所恃,慈母勤抚将。
辛苦常万千,不能一一详。
宝我如珍珠,惟恐寒暑戕。
严君当耄期,往往伏枕床。
汤药躬调奉,日夕常无方。
又恐子妇知,每诫勿徬徨。
诚心贯上下,事事萦肝肠。
今年七十载,精力幸康强。
愿借君子辞,庶几进一觞。
我闻起竦立,展卷觉芬香。
君家和气积,福履正未央。
我昔挟陈编,肄业君东堂。
朝夕君乔梓,铭刻在中藏。
爱必计深远,敬则及梓桑。
慈孝相感嘘,盘结成光芒。
澹泊与宁静,古道犹不亡。
积善有馀庆,斯言岂愚狂。
况复贤慈母,令德自当章。
纯嘏皆自有,期颐亦寻常。
何必少室芝,乃足庆无疆。
宝此万石风,何往非康庄。
愿借君家矩,埽除声利场。
嚣竞永不作,天地长平康。
物则有麟凤,器则有琳琅。
孰若慈与孝,太和斯洋洋。
吾友抱奇质,生长当湖旁。
家门多蔼吉,蓄极生辉光。
手持尺素来,示我兰芷芳。
曰予有慈母,恩重如穹苍。
襁褓失所恃,慈母勤抚将。
辛苦常万千,不能一一详。
宝我如珍珠,惟恐寒暑戕。
严君当耄期,往往伏枕床。
汤药躬调奉,日夕常无方。
又恐子妇知,每诫勿徬徨。
诚心贯上下,事事萦肝肠。
今年七十载,精力幸康强。
愿借君子辞,庶几进一觞。
我闻起竦立,展卷觉芬香。
君家和气积,福履正未央。
我昔挟陈编,肄业君东堂。
朝夕君乔梓,铭刻在中藏。
爱必计深远,敬则及梓桑。
慈孝相感嘘,盘结成光芒。
澹泊与宁静,古道犹不亡。
积善有馀庆,斯言岂愚狂。
况复贤慈母,令德自当章。
纯嘏皆自有,期颐亦寻常。
何必少室芝,乃足庆无疆。
宝此万石风,何往非康庄。
愿借君家矩,埽除声利场。
嚣竞永不作,天地长平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倪母仲孺人的七十岁寿辰贺诗,用温暖真挚的语言赞美了她的慈爱、孝顺和美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核心主题 全诗围绕"慈孝"展开——开篇就说"慈孝是家庭最珍贵的品质",就像麒麟、凤凰之于动物,美玉之于器物一样难得。诗人认为,慈孝能让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太和斯洋洋")。
2. 感人故事 中间部分用白描手法讲述这位母亲的不易:她从小抚养失去生母的孩子("襁褓失所恃"),像保护珍珠一样细心照料;丈夫年老多病时("严君当耄期"),她亲自熬药伺候,还怕子女担心总是故作轻松。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母亲的隐忍与伟大。
3. 真挚祝福 后段转为祝福:诗人说自己曾在寿星家求学("我昔挟陈编,肄业君东堂"),亲眼见证这个家庭的善良家风。他认为这样的家庭根本不需要灵芝仙草来象征长寿("何必少室芝"),因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福报。
4. 现实意义 最后几句跳出祝寿,升华到人生哲理:诗人希望世人能学习这户人家的处世之道("愿借君家矩"),少些功利纷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这种由小家到大家的延伸,让诗歌有了更普世的价值。
全诗就像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珍珠、汤药)、具体的家庭场景(熬药、育儿)和朴素的祝福,传递出对传统美德的珍视。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好家风代代传"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