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参戎游鸣沙山月牙泉歌
敦煌城南山鸣沙,中有大泉古渥洼。后人好古浑不识,但从形似名月牙。
或为语言偶相类,听随世俗讹传讹。我稽志乘分两处,古碑何地重摩挲?
参戎马公偏好道,茸修古庙山之阿。约日驱车同访胜,一泓清漪月钩斜。
堆沙四面风卷起,人来坐坠寂无哗。忽闻沙里殷殷响,声似渔阳鼓掺过。
人道神灵不可测,英物未许人搜罗。汉武当年产天马,万晨沙场战马多。
何如今日成陈迹,沙不扬尘水不波。渥洼渥洼是与否,我还作我鸣沙山下月牙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的景色,以及作者与友人游览时的感受。全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充满历史沧桑感。
开头先介绍地点:敦煌城南的鸣沙山,山中有一处古泉叫"渥洼泉"。但后人不懂这个古名,只根据泉水形状像月牙,就叫它"月牙泉"了。这里暗含一丝惋惜——人们渐渐忘记了历史的本真。
接着写游览过程:马参戎(一位武官朋友)喜欢探访古迹,重修了山里的古庙。他们约好一起去游玩,看到一弯清泉斜斜如月钩。四周沙丘被风吹起,人坐在沙上会慢慢滑落却无声响。突然听到沙中传来阵阵声响,像战鼓咚咚。
然后引发联想:当地人说这是神灵显灵,宝物不愿被人发现。这让人想起汉武帝时期这里出产天马,万马奔腾的战场。但如今一切都成往事,沙不起尘,水不起波。
最后作者感慨:这泉水到底是不是古书记载的渥洼泉已经不重要了,他宁愿继续把它当作"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来歌颂。这里体现了作者豁达的态度——不必纠结名称的真伪,重要的是眼前景色的美好。
全诗妙在将现实景物、历史传说和个人感悟自然融合。通过"沙中鼓声"的细节,把静态的沙泉写得有声有色;又用"天马"的典故,让眼前景色承载千年历史。最后表明态度:与其考证真伪,不如珍惜当下,这种思想在今天也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