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士行书张炳元传后
班超布衣一诸生,奇功三十六人成。
奇功绝域尚可立,胡乃义士歼名城。
谁与男子张应庚,宛转虎口蓐棘荆。
翻城反正再三试,云作死气鼓死声。
气经百折不少挫,事败狂寇魂犹惊。
是时大帅亦雄杰,艰难百战扬麾旌。
一念持重事机失,坐甲遂老十万兵。
西风秦淮草不青,汉月犹照将军营。
卅年高歌洗兵马,来吊国殇胸不平。
伊子悲歌向燕市,田生握手浊酒倾。
奇闻涕泪述同志,烈士骨相终徇名。
辱哉降官亦男子,朽骨遗臭迷纵横。
至今王夜蒋山上,义士精气为列星。
奇功绝域尚可立,胡乃义士歼名城。
谁与男子张应庚,宛转虎口蓐棘荆。
翻城反正再三试,云作死气鼓死声。
气经百折不少挫,事败狂寇魂犹惊。
是时大帅亦雄杰,艰难百战扬麾旌。
一念持重事机失,坐甲遂老十万兵。
西风秦淮草不青,汉月犹照将军营。
卅年高歌洗兵马,来吊国殇胸不平。
伊子悲歌向燕市,田生握手浊酒倾。
奇闻涕泪述同志,烈士骨相终徇名。
辱哉降官亦男子,朽骨遗臭迷纵横。
至今王夜蒋山上,义士精气为列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个对比鲜明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平民英雄张应庚(张炳元),一个是犹豫不决的将军。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赞美和对懦弱行为的批判。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英雄赞歌(前八句)
先用班超的典故(东汉班超带36人平定西域)引出主角张应庚。这位平民英雄像在荆棘丛中挣扎的老虎,多次尝试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即使失败,他的勇气连敌人都感到震撼。这里用"死气""死声"这种强烈的意象,突出他视死如归的气概。
2. 将军的遗憾(中间六句)
对比另一位百战将军,因为过分谨慎错失战机,导致十万大军白白消耗。秦淮河畔草木凋零的描写,暗示错失良机后的凄凉。"汉月照军营"既写实景,又暗含"本该建功立业"的叹息。
3. 历史评价(最后八句)
三十年后,人们仍在歌颂张应庚这样的烈士,他们的精神像星辰一样永恒。而对比那些投降变节的官员,只会遗臭万年。最后用"蒋山(即南京紫金山)上的列星"这个意象,把烈士精神升华到星空的高度。
这首诗的亮点:
- 用"翻城反正"四个字就写出张应庚多次反攻的壮举
- "西风秦淮草不青"用萧条景色烘托悲壮氛围
- 把烈士精神比作永恒星辰,投降者比作腐烂朽骨,形成强烈反差
核心思想: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危难时刻能否坚守气节。这种精神会永远被铭记,而懦弱变节者终将被历史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