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科举及第的才子衣锦还乡的场景,充满人情味和画面感。
前四句像连环画一样展开:大家正庆贺主人公考中进士,紧接着朝廷就宣召他入宫任职;转眼间又看到新一届科举放榜,发现那些还在苦读备考的考生们。通过"登科-入宫-看新榜-见考生"四个快速切换的镜头,展现了科举仕途的紧凑节奏。
五六句最有趣:主人公这次考中的名次很特别("浑别"可能指名列前茅),回乡后连说话都带着新鲜感。这里生动捕捉到古人"金榜题名"后扬眉吐气的神态,就像现代人考上名校后整个人气质都变了。
结尾用"折桂"典故收束:这支代表功名的桂花,分明能触动整个江岸的乡邻。楚江既点明主人公的故乡在南方,又暗含"楚材晋用"的骄傲。全诗就像一部微电影,把古代读书人最风光的人生时刻,拍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身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