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其六

南山古陆海,耕作半流人。
扰之而为贼,祸患相频仍。
千里天安地,安危仗大臣。
但能择守令,黄巾皆良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边疆的社会景象,核心思想是:百姓本善良,乱世多因管理不善

前四句用比喻手法说:南山的土地原本像大海一样广阔肥沃(古陆海),但在这里耕作的却大多是流亡的难民(半流人)。如果官府不断骚扰压迫他们(扰之),这些百姓就会被逼成盗贼(为贼),灾祸就会接连不断(相频仍)。——这里揭示了社会动荡的根源:不是百姓天生爱造反,而是生存环境恶劣所致。

后四句提出解决方案:千里边疆的安定(天安地),要靠有能力的官员(大臣)。只要选好地方官(守令),哪怕黄巾军这样的起义军(象征底层反抗者)也能变成守法良民。——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治乱的关键在于官吏是否贤明,而非百姓是否顺从。

全诗用对比手法(流民变盗贼/黄巾变良民)和通俗比喻(陆海、天安地),传递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观察:百姓如水,治者如器,水形随器而变。这种将复杂社会矛盾归因于吏治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