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用石磨碾米的劳动场景,充满动感和生活气息。
前两句"推挽人摩肩,展转石砺齿"写众人合力推磨的场面:农民们肩膀挨着肩膀,一起用力推拉磨盘,沉重的石磨转动时发出咯吱咯吱的摩擦声。这里用"摩肩"形容人多拥挤,"砺齿"把石磨比作正在咀嚼的牙齿,非常生动。
三四句"殷床作春雷,旋风落云子"用夸张的比喻:磨盘震动的声音像春雷轰鸣,碾出的米粒像旋风卷落的云中仙米。这里把普通的碾米声比作雷声,把米粒比作仙家食物,瞬间让平凡劳动有了神话色彩。
五六句"有如布山川,部娄势相峙"继续用比喻:磨盘转动的样子就像山川起伏,碾米时米堆的形状像小山丘相互对峙。诗人用大自然的壮美景象来比喻劳动场景,赋予农活以磅礴气势。
最后两句"前时斗量珠,满眼俄有此"形成强烈对比:之前还是成斗的稻谷(珍珠般珍贵),转眼间就变成了满眼的米粒。一个"俄"字(忽然的意思)突出了劳动带来的快速变化,也暗含对丰收的喜悦。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雷声、仙米、山川等宏大比喻来写碾米小事,小中见大;二是通过声音(雷声)、动作(推挽)、形态(山势)多角度描写,画面感极强;三是最后两句的转折,既写实又富有哲理,暗示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含义。
楼璹
又名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反映江南农业情况。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书后附有作者孙楼洪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