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寒食夜对月》借寒食节的月色,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愁绪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首联提到两位历史人物:范蠡(朱公)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介子推隐居不贪名利。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暗示自己渴望像他们一样超脱世俗,不必追求功名利禄。
颔联写东风原野上的泪水(可能比喻露水或诗人的伤感),在月光下仿佛都流向了西施(西子)的船中。这里用西施的典故,将自然景物与历史美人结合,增添朦胧哀愁的美感。
颈联以梨花自比,说梨花在月光下显得苍白,仿佛害怕与嫦娥比白;秋夜的影子终究偏向漫长黑夜。这两句通过梨花和月影的意象,暗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无奈。
尾联写诗人从江海归来,寒食节没有朝廷赐火(古代寒食禁火,清明由皇帝赐新火),但庆幸月光还能将一丝光亮分到自己的愁绪边缘。这里“赐火”暗指仕途恩宠,而“月光”成了诗人唯一的慰藉。
全诗以寒食夜月为背景,将历史典故、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的向往、对现实的疏离,以及月光下淡淡的愁思。语言清丽含蓄,意境空灵悠远,展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手法。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