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陵行
荆河惟豫州,厥赋实第二。
汝南天之中,亦属中上地。
漆丝既繁兴,纤絮以时致。
洎乎井牧荒,农民乃多事。
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
阡陌纷错陈,沟洫久废置。
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
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
匪惟念民依,亦将收地利。
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
荆榛翳丘陇,瓦砾罗市肆。
我欲呼流民,裹粮千里至。
相彼高下田,畀以耕耘器。
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
三时课晴雨,岂曰非善智。
惜非劝农官,怀此终何试。
汝南天之中,亦属中上地。
漆丝既繁兴,纤絮以时致。
洎乎井牧荒,农民乃多事。
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
阡陌纷错陈,沟洫久废置。
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
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
匪惟念民依,亦将收地利。
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
荆榛翳丘陇,瓦砾罗市肆。
我欲呼流民,裹粮千里至。
相彼高下田,畀以耕耘器。
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
三时课晴雨,岂曰非善智。
惜非劝农官,怀此终何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河南朗陵地区(今河南确山一带)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员不作为的愤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曾经的富庶(前6句) 诗人先回忆这里曾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地处中原核心区,赋税收入全国第二,盛产漆器、丝绸和优质棉絮。用"天之中"形容地理位置优越,"中上地"说明土地肥沃。
2. 如今的衰败(中间12句) 接着描写现状:农田荒废、水利失修,百姓因旱灾、战乱逃亡。虽然朝廷重视农业,减免赋税,但地方官员把政令当儿戏。现在到处是杂草丛生的坟堆和破败的街市,一片萧条。
3. 诗人的抱负(最后8句) 诗人想号召流民回来耕种,分发农具,按季节种植谷物豆类,并亲自指导农事。可惜自己不是管农业的官员,空有理想却无法实施。这里"三时"指春种、夏耘、秋收三个农忙时节。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突出社会问题,繁荣的过去vs破败的现在 - 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比如"我欲呼流民"直接表达焦急心情 - 反映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即使无能为力仍心系百姓
本质上这是首古代版的"三农问题"诗,揭露了官僚主义对农民的伤害,今天读来依然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