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偕龚沤舸郭小岩门人范生问庭萧生含素唐生云溪王生清如游青原山登高席间分韵得来字次山谷韵
平生抱山癖,人事撄氛埃。
名山多负负,到处空复回。
登高访青原,盘纡白云隈。
冈峦互扃钥,深入豁然开。
巍巍净居寺,殿阁森良材。
佛家亦兴废,今昔良可哀。
蹑屐遍探幽,言寻山水涯。
嵚崎磊落石,飞云绝梯阶。
亭台半倾圮,结构无文榱。
泠泠曲涧泉,清不受尘埋。
听泉待月桥,道心生秭垓。
天工胜人为,此理讵疑猜。
我闻王姚江,讲学辨根荄。
聚徒居此山,岁举春秋杯。
书声振林谷,相得遗形骸。
千载杳难期,五贤祠山摧。
吾道竟何如,后学谁追陪。
讲堂不可再,俗僧徒掀豗。
吊古感苍茫,𤠔鸟声清哇。
人杰地乃传,我今七贤偕。
重阳无风雨,欢携酒榼来。
扪萝意延伫,日暮舆夫催。
何时买山隐,归路重徘徊。
名山多负负,到处空复回。
登高访青原,盘纡白云隈。
冈峦互扃钥,深入豁然开。
巍巍净居寺,殿阁森良材。
佛家亦兴废,今昔良可哀。
蹑屐遍探幽,言寻山水涯。
嵚崎磊落石,飞云绝梯阶。
亭台半倾圮,结构无文榱。
泠泠曲涧泉,清不受尘埋。
听泉待月桥,道心生秭垓。
天工胜人为,此理讵疑猜。
我闻王姚江,讲学辨根荄。
聚徒居此山,岁举春秋杯。
书声振林谷,相得遗形骸。
千载杳难期,五贤祠山摧。
吾道竟何如,后学谁追陪。
讲堂不可再,俗僧徒掀豗。
吊古感苍茫,𤠔鸟声清哇。
人杰地乃传,我今七贤偕。
重阳无风雨,欢携酒榼来。
扪萝意延伫,日暮舆夫催。
何时买山隐,归路重徘徊。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们重阳节登青原山的所见所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清不受尘埋")写登山见闻。作者说自己天生爱山,但平时被琐事缠身,这次终于能来青原山游玩。山路曲折,穿过云雾后豁然开朗,看到宏伟的净居寺。但寺庙已经破败,让他感叹佛教也逃不过兴衰。他们继续探幽,看到奇形怪状的石头、半塌的亭台,但山泉依然清澈,仿佛能洗净尘世烦恼。
第二部分("听泉待月桥"到"俗僧徒掀豗")是怀古抒情。作者在桥上听泉赏月,感悟自然比人工更美。他想起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在这里讲学,当年书声响彻山谷,学者们畅谈学问。但如今五贤祠已倒塌,学问之道无人继承,只剩庸俗的和尚在吵闹,让他感到苍凉。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写当下心境。虽然物是人非,但今天他们七位好友相聚,重阳节天气晴好,带着酒菜登山,也算延续了古人的雅兴。天色已晚该下山了,但他摸着藤蔓不舍离去,想着什么时候能隐居在这山中。
全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三个层次:
1. 自然永恒:山石泉水历经沧桑依然如故
2. 人事易变:寺庙讲堂终会荒废,学问传统可能中断
3. 友情可贵: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当下,就是最好的传承
诗中"泠泠曲涧泉,清不受尘埋"既是写实,也暗喻高洁品格;"书声振林谷"与"俗僧徒掀豗"的对比,凸显了对真正学问的向往。最后"何时买山隐"的感慨,其实是许多文人面对现实困境时共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