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夏六月十四日赵菊潭胡秋白朱间泉孙秋风屠琴坞殳积堂拂尘庵雅集
银潢未西倾,倒挂橐驼岭。
森严岚气逼,深树黑无影。
明月如相寻,朗朗出松顶。
科头坐其间,人意与山静。
潮声龛赭来,破屋小于艇。
有客吹铁笛,声与江潮并。
高梧近十寻,老竹瘦千挺。
澹忘遗物我,语妙杂醉醒。
诸君学道人,那不惜光景。
清磬出疏寮,逃禅发深省。
森严岚气逼,深树黑无影。
明月如相寻,朗朗出松顶。
科头坐其间,人意与山静。
潮声龛赭来,破屋小于艇。
有客吹铁笛,声与江潮并。
高梧近十寻,老竹瘦千挺。
澹忘遗物我,语妙杂醉醒。
诸君学道人,那不惜光景。
清磬出疏寮,逃禅发深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文人雅集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美。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奇幻的自然画卷
开头用夸张手法写银河像要倒挂在驼峰般的山岭上,营造出魔幻感。随后描写山林雾气森冷、树影浓密到看不见轮廓,而明月突然从松树顶跃出,这种光影对比就像舞台追光灯的效果,瞬间点亮了整个夜晚。
2. 动静交织的音乐会
诗人用声音构建了立体空间:远处钱塘潮声从龛山赭山方向传来,近处有人吹奏铁笛与潮声共鸣。十丈高的梧桐与瘦劲的老竹构成天然布景,这些声响与景物共同组成了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演出。
3. 文人的精神世界
"科头坐其间"(散开头发明志)的文人群体,在醉语与妙语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结尾的寺院清磬声突然插入,像一盆冷水让人从沉醉中惊醒,暗含对生命短暂的警醒——即便这些修道之人,也需珍惜当下美好时光。
全诗妙在将自然奇观(银河倒挂)、人文雅趣(笛声对潮)、哲理感悟(物我两忘)层层递进,最后用磬声点破:再美好的聚会终有散场时,如同那终将西沉的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