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抵潭柘寺
峰峰带夕阳,倏已落山背。
参差楼殿影,远山藤萝外。
沿缘白石湾,豁开青莲界。
郁然松桧深,金刹山门大。
撞钟千指集,洗钵诸天会。
遂登般若坛,一览众峰最。
暝色到来迟,苍崖犹可绘。
寻幽非易竟,日夕亦云愒。
一觉到僧床,潺潺枕边濑。
参差楼殿影,远山藤萝外。
沿缘白石湾,豁开青莲界。
郁然松桧深,金刹山门大。
撞钟千指集,洗钵诸天会。
遂登般若坛,一览众峰最。
暝色到来迟,苍崖犹可绘。
寻幽非易竟,日夕亦云愒。
一觉到僧床,潺潺枕边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抵达潭柘寺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一幅宁静幽深的寺庙晚景图。
开篇"峰峰带夕阳,倏已落山背"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夕阳西下的动态景象,群山被夕阳染红,但转眼间太阳就隐没在山后,暗示时间流逝之快。"参差楼殿影,远山藤萝外"则转向静态描写,寺庙的楼阁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与远处的藤萝山色相映成趣。
接着诗人描写走近寺庙的过程:"沿缘白石湾,豁开青莲界",沿着白石小径前行,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清净的佛国世界。这里用"青莲界"比喻寺庙,既形象又富有禅意。"郁然松桧深,金刹山门大"进一步描写寺庙环境的幽深肃穆,松柏苍翠,山门雄伟。
"撞钟千指集,洗钵诸天会"两句生动展现了寺庙晚课的场景,钟声召集僧众,洗钵声如同诸天聚会,将日常的佛事活动写得充满神圣感。"遂登般若坛,一览众峰最"写诗人登高远眺,将群山尽收眼底,暗含超然物外之意。
最后六句转入暮色中的感受:"暝色到来迟"看似矛盾,实则写出诗人沉浸美景而忘却时间;"苍崖犹可绘"表现暮色中仍能看清山色;"寻幽非易竟"道出探幽访胜的意犹未尽;结尾"一觉到僧床,潺潺枕边濑"尤为精妙,写诗人在溪水声中安然入睡,将寺庙的宁静祥和推向极致。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夕阳西下写到夜幕降临,空间上由远及近再登高望远,最后归于安眠,层次分明。诗人善用对比(动与静、远与近、光与暗)和比喻(青莲界、诸天会),语言清新自然,既写出了潭柘寺的庄严气象,又透露出超脱尘俗的闲适心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与禅意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