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冬日游览阳华山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山水的壮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旅途见闻(前四句)
诗人沿着山崖渡过溪水走了六七里,突然看见一座幽深的山岩像画屏一样矗立眼前。这里用"划见"(突然看见)制造惊喜感,就像现代人用手机突然拍到美景时的惊叹。接着他像踩着彩虹般信步行走,从高处俯瞰,清澈的溪水都在脚下——这两句用"长虹"比喻山路,用"浅清"反衬山势之高,让读者仿佛跟着诗人一起体验登高的快意。
2. 借古喻今(五六句)
提到"漫郎"(唐代文人元结的别号)是品评山水的行家,说他给景致的赞美一点不假。这里诗人像现代人在朋友圈@某个旅行达人,表示"连专家都说好,真的值得来"。
3. 终极赞叹(最后两句)
诗人发出感叹:这千山万壑的景色到底像什么呢?连我家乡著名的九嶷山都比不上!这种"家乡最美"的常规认知被打破,就像现代人原以为某5A景区最美,结果被一个小众景点震撼到的真实反应,突出阳华山景色的出乎意料之美。
全诗妙在:
- 用"画屏""长虹"等常见事物比喻,让抽象景色变具体
- 通过脚步移动的视角(沿崖→见岩→登高→俯瞰)带读者"云旅游"
- 最后用家乡名山作对比,给人"打破认知"的强烈印象
- 语言直白如口语,"信步行""真不如"等表述就像朋友聊天分享见闻
李长庚
宋道州江华人,一作宁远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官五十年,仕至朝议大夫。廉洁自守,不事生产,惟积书数千卷。卒年八十六。有《冰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