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在九江边停船休息的场景,充满了宁静又略带怅惘的意境。
前两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诗人夜晚停船在九江(寻阳),住在江边的酒楼,此时正是秋天,琵琶亭旁的芦苇(荻花)在秋风中摇曳。"琵琶亭"这个地名暗示这里可能有音乐或往事的回响。
后两句用自然景物传递情绪:乌云低垂,鸟儿不见踪影,似乎在说过去的往事已经消散;但月光皎洁,微风轻拂,江水依然静静流淌。这里用"云沉鸟没"暗喻往事如烟,而"月白风清江自流"则展现大自然不为所动的永恒之美。
整首诗的精妙在于:
1. 用"荻花秋"三个字就点明了季节,芦苇在古诗中常带点萧瑟感
2. "事已往"和"江自流"形成对比,人的故事会结束,但自然永远继续
3. 虽然没直接写心情,但通过"云沉""月白"这些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淡的怀旧情绪
就像我们今天看着老照片感叹物是人非,但窗外的夕阳依然每天落下一样,诗人用江边秋夜的美景,说出了"往事不可追,但生活依然继续"的人生感悟。
宋敏求
宋敏求(1019年—1079年5月9日),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北宋史地学家、藏书家。燕国公宋绶之子,宝元二年(1039年)赐进士及第,仁宗朝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太平、毫州,累迁至工部郎中。英宗治平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神宗熙宁中,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1079年)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侍郎。宋敏求家藏书富,熟于朝廷典故,编著有《唐大诏令集》,地方志《长安志》,考订详备。笔记《春明退朝录》,多记掌故时事,又补有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