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次竹枕韵(分宁猫竹为之,极奇妙)
衔蝉惯恼平头奴,遥取鱼肉丰其肤。
胡为掉尾懒相乳,化作青士形已枯。
试拈支头当陶瓦,不许卞璞登氍毹。
犹能攫拿翻鼎无,踞视穿墉疑欲图。
涎流泼泼穿长蒲,夫人一笑呼与娱。
摩挲初欲论梦事,有底耽耽而睢盱。
偶从蛮藤落吴会,乡县直过青草湖。
老夫得此良自称,熟睡不管痴儿呼。
胡为掉尾懒相乳,化作青士形已枯。
试拈支头当陶瓦,不许卞璞登氍毹。
犹能攫拿翻鼎无,踞视穿墉疑欲图。
涎流泼泼穿长蒲,夫人一笑呼与娱。
摩挲初欲论梦事,有底耽耽而睢盱。
偶从蛮藤落吴会,乡县直过青草湖。
老夫得此良自称,熟睡不管痴儿呼。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用竹子做的猫形竹枕,通过幽默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猫的顽皮特性和人与猫之间的有趣互动。
开头写猫(竹枕的原型)总是惹恼仆人,远远偷鱼肉来养肥自己。但为什么现在变成竹枕后,连尾巴都懒得动,从活猫变成了干枯的竹子?这里用猫的慵懒对比竹枕的静态,充满趣味。
接着写这个竹枕的神奇之处:虽然不能像真猫那样打翻锅碗、盯着墙洞想抓老鼠,但主人还是喜欢把玩它。当女主人笑着逗弄它时,竹枕那瞪大眼睛的样子,仿佛还保留着猫的机灵劲。
后半段写这个竹枕的来历:从南方藤条变成精美工艺品,一路来到诗人手中。诗人得到后非常满意,抱着它睡得很香,连孩子吵闹都不理会。最后两句特别有趣,把诗人对竹枕的喜爱写得活灵活现。
全诗妙在:
1. 把死物写活,竹枕仿佛保留着猫的灵魂
2. 通过对比(活猫/竹枕、动态/静态)制造幽默
3. 展现生活中小物件带来的快乐,体现文人雅趣
4. 语言活泼,像在讲一个关于猫的可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