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醉月亭

采石江头李太白,狂不柰烦宫锦窄。
赤壁矶下苏东坡,一叶泛泛凌风波。
当时有月井有酒,和酒和月吞入口。
酒肠得月冷于冰,化作瑰辞喧宇宙。
两首赋,百篇诗,千秋万古称绝奇。
两翁不作归来鹤,玉宇琼楼寒漠漠。
若得长江变泼酷,少住人间亦差乐。
望员晦缺秋复春,古来明月今来人。
我时举酒问明月,月亦团团应不得。
铁如意,玉唾壶,我歌君和声呜呜。
烂醉起舞嗔人抶,问影莫是李与苏,月中仙子知得无。

现代解析

这首《题醉月亭》用豪放的笔调描绘了李白和苏轼两位大文豪与月亮、美酒相伴的浪漫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洒脱人生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两大文豪的醉月图景(前八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呈现李白和苏轼的经典形象:李白在采石江头披着宫锦袍豪饮,苏轼在赤壁乘一叶小舟赏月。他们喝酒时连月亮都一起"吞下肚",冰冷的月光在酒肠里化作惊世诗文。"两首赋(苏轼《赤壁赋》)百篇诗(李白诗作)"的成就,正是美酒与月光共同孕育的灵感结晶。

2. 超越时空的月酒之约(中间七句)
诗人感慨两位先贤已化作仙鹤飞去,只留下清冷的月亮。他突发奇想:要是长江都变成酒,在人间多留片刻也是乐事。这里用夸张的想象,把"古月今人"的时空感与"以酒会友"的愿望巧妙融合。

3. 当代文人的醉月狂欢(最后七句)
诗人自己举起酒杯与明月对话,敲着铁如意、捧着玉痰盂(文人雅器),在月光下又唱又跳,醉醺醺地问影子:"你们莫非是李白苏轼?"最后俏皮地向月宫仙子求证这个疯狂猜想,把醉酒后的天真烂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最妙的是把"酒-月-诗"三者编织成一条穿越古今的纽带:李白苏轼因酒月得诗,后人又因诗酒追慕先贤。诗人用"烂醉起舞"的鲜活画面,把文人骨子里的豪放不羁、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醉月派对"完美呈现。

0